石雕喷泉:一汪活水,凝固千年匠心

鸿森园林雕塑
2025-07-15

      当青石的冷峻遇上流水的灵动,便有了石雕喷泉——这既是凝固的

雕塑,又是流动的诗。从江南园林的“曲水流觞”到皇家御苑的“九龙

吐水”,石雕喷泉从未只是“流水装置”,而是匠人以石为纸、以水为

墨,写就的自然与人文对话录。

绿1.jpg

一、石与水的千年约定

       石雕喷泉的灵魂,藏在“材质”与“形态”的共生里。

       匠人多择青石、汉白玉、花岗岩为材:青石自带青灰底色,经岁月

冲刷会晕出温润的包浆,与流水的清透相映,像极了水墨画里的“远山

含黛”;汉白玉洁白如凝脂,雕刻莲花、云纹时,水流过花瓣的弧度会

折射出细碎的光,恍若“玉露琼浆”;花岗岩质地坚硬,常被用于户外

喷泉,任凭风吹日晒,龙首的棱角、狮爪的张力依旧分明。

        形态设计则藏着对自然的模仿与超越:小型庭院喷泉多取“莲花承

露”式,石座上雕三层莲瓣,最上层花瓣微微外翻,水流从花心溢出,

顺着花瓣的沟壑漫入下层,再沿着石座的缠枝纹跌入池底,水声细碎如

私语;大型广场喷泉常以“瑞兽引水”为主题,比如九龙喷泉,龙首探

出石壁,鹿角、虾须、鱼鳞雕刻得根根分明,水流从龙嘴喷薄而出,弧

线凌厉如箭,落入下方的石雕荷叶中,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连成彩虹,

既有“龙腾盛世”的气势,又藏“水为财”的民俗祈愿。

绿2.jpg

二、刀与水的匠心共鸣

       让石头“活”起来的,是匠人的刀工与对水流的理解。

       雕刻时,圆雕塑立体形态——比如一只衔珠的石雕天鹅,脖颈的弧

度需精确到3度,才能让水流从喙尖滴落时刚好落在下方的石盘中心;浮

雕刻细节肌理,石座上的水波纹路要深浅交错,深纹储水、浅纹导水,

让水流过时有“层层叠叠”的韵律;最见功力的是“镂空雕”,比如喷泉

顶端的石雕灯笼,灯罩雕着缠枝莲,既透光又让水流从中渗出,形成“灯

影映水、水绕灯流”的意境。

       更妙的是“动静相济”:静态的石雕是骨架,龙的威严、莲的清雅、

松的苍劲,都在刀下定型;动态的流水是血脉,它冲刷着石雕的棱角,让

坚硬的石材渐渐生出温润的光泽,又在石雕的引导下变幻形态——或成细

线如帘,或聚珠成串,或撞石成花,连水声都跟着石雕的形态变:莲花喷

泉是“淅淅沥沥”的柔,龙首喷泉是“哗哗啦啦”的刚,石槽喷泉是“叮

咚叮咚”的脆。

绿3.jpg

三、园与居的诗意栖居

      石雕喷泉的美,更在“融入场景”的智慧里。

      在江南园林,它是“移步换景”的枢纽:月洞门后藏一汪石泉,泉

边雕几竿修竹,水流顺着竹节纹路淌下,与廊下的琴音相和,成了“竹

雨松风琴韵”的注脚;在现代庭院,它是“闹中取静”的秘境:青石板

路绕泉而铺,泉边放两张石凳,夏夜听着水声纳凉,看月光从石雕云纹

的缝隙漏进水里,碎成一片银;在酒店大堂,它是“气场营造”的核心:

汉白玉雕成的宝瓶喷泉立于中庭,水流从瓶口缓缓溢出,沿着瓶身的缠

枝莲纹蜿蜒而下,衬得空间既庄重又灵动,暗合“流水不腐”的生机哲

学。

主图11.jpg

四、古与今的文脉延续

       从魏晋文人“放浪形骸于曲水”,到如今家家户户庭院里的“一泉

一景”,石雕喷泉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“活水”的偏爱——水是流动的

光阴,石是凝固的记忆,当两者相遇,便成了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”

的具象。它让冰冷的石材有了呼吸,让静止的空间有了节奏,更让每一

个路过的人,在水声里想起:所谓“诗意栖居”,不过是让自然的灵与

人文的巧,在一方庭院里,慢慢生长。

阅读2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