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壁墙,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**代表性的元素,古称 “萧墙”,最初源于上
古先民对空间界定的需求,后逐渐演变为兼具遮挡视线、防风聚气、装饰美化功能
的建筑构件。而汉白玉与镂空工艺的结合,更将影壁墙的艺术价值推向巅峰。
汉白玉,素有 “玉中君子” 之称,特指产自北京房山、四川宝兴等地的纯白大
理岩,质地温润细腻、色泽莹白如脂,且硬度适中、易于雕琢,自汉代起便成为皇家
建筑的专属用材。早在隋唐时期,汉白玉影壁已现雏形,至明清达到鼎盛 —— 紫禁
城宁寿宫九龙壁、颐和园仁寿门影壁等传世之作,皆以汉白玉为基,融合镂空技艺,
成为皇权与审美的象征。民间虽罕见纯汉白玉影壁,但富绅望族亦会以汉白玉镶嵌局
部,彰显身份与品位。

汉白玉镂空影壁墙的灵魂,在于 “镂空” 二字。这一复杂工艺需经 “选料、
设计、勾勒、雕琢、打磨” 五大步骤,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毕生功力。
选料是基础,需挑选无裂隙、无杂色的整块汉白玉,小则数吨,大则数十吨,需经人
工勘测、机械开采后,再以专车运输,避免石料受损。设计环节尤为关键,工匠需结
合建筑整体风格,绘制镂空图案 —— 常见题材有 “松鹤延年”“梅兰竹菊”“龙凤
呈祥”“福禄寿喜” 等吉祥纹样,亦有山水楼阁、花鸟鱼虫等自然景致,图案需兼顾
美学效果与结构稳定性,避免镂空过度导致墙体坍塌。
勾勒与雕琢是核心工序。工匠先用墨线在石料上精准描摹图案,再以錾子、凿子等工
具逐层雕琢:先凿去多余石料,形成初步轮廓,再用细凿、刻刀进行镂空处理,最细
处仅数毫米,却能做到 “疏而不漏”。最后经打磨工序,用粗细不同的砂纸反复擦拭,
使汉白玉表面光滑如镜,纹理清晰可见,镂空处的边缘更是圆润细腻,无丝毫毛刺。

汉白玉镂空影壁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,是中国人
“天人合一” 思想与吉祥观念的具象化表达。
从功能寓意来看,镂空设计既保留了影壁墙 “遮挡视线、保护隐私” 的原始功能,
又通过通透的结构实现了 “藏而不露、虚实相生” 的意境 —— 光线穿过镂空图案,在
地面或墙面形成斑驳的光影,随时间流转而变化,营造出灵动飘逸的空间氛围。同时,
汉白玉的 “洁白无瑕” 象征着纯洁、高尚,镂空的 “通透豁达” 寓意着心胸开阔、万
事如意,二者结合,暗含 “洁身自好、福禄通达” 的美好期许。
从图案寓意来看,不同的镂空题材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:“龙凤呈祥” 象征皇权与
吉祥,多用于皇家建筑;“松鹤延年” 寓意长寿安康,是民间常见题材;“葡萄百子”
象征多子多福,“蝙蝠衔钱” 寓意 “福在眼前”,“梅兰竹菊” 则代表君子之风。这些
图案以镂空形式呈现,既避免了实心影壁的厚重压抑,又让文化寓意在光影交错中自然流露。

随着现代建筑理念的发展,汉白玉镂空影壁墙并未被时代淘汰,反而以全新
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。
在公共建筑中,汉白玉镂空影壁墙常被用作博物馆、美术馆、文化中心的入口装
饰 —— 如北京某民俗博物馆的影壁墙,以镂空工艺再现老北京胡同生活场景,
既彰显文化底蕴,又成为网红打卡地;在园林景观中,它则作为隔断或背景墙,
与山水、绿植相映成趣,营造出 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 的中式园林意境。
在私人住宅中,汉白玉镂空影壁墙成为高端别墅、中式庭院的标配 —— 或置于
庭院入口,遮挡外界视线,彰显私密性;或立于客厅玄关,作为空间隔断,提升
装修格调。现代工匠还会结合激光雕刻等新技术,在传统题材基础上融入简约线
条、几何图案等现代元素,使汉白玉镂空影壁墙既保留古典韵味,又符合当代审
美。
此外,汉白玉镂空影壁墙还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,许多非遗工坊通过师
徒传承的方式,将镂空雕刻技艺代代相传,同时不断创新工艺,让这一古老艺术
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如今,一件精美的汉白玉镂空影壁墙,不仅是建筑构件,
更是兼具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化珍品,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
传统文化的敬畏。